科學松鼠會是一個匯聚了當代最優秀的華語青年科學傳播者的非營利機構,旨在“剝開科學的堅果,幫助人們領略科學之美妙”。
作者:小顧營養(作者系北京友誼醫院營養師)

現在市面上各種養生信息層出不窮,電視上的營養學家說著一些老生常談的話,暢銷書上XX博士在滔滔不絕地講他的營養理念,我們身邊又總有人拿著魚油、蛋白粉、天然維生素的瓶瓶罐罐跟你講有多么神奇的效果…… 再加上各種媒體為了吸引眼球不斷找一些奇效、有新意的“養生秘訣”,請一些口若懸河的“磚家”進行解說,非要把你徹底洗腦不可。去年就連我們營養科里一位臨近退休的護士都差點被張悟本忽悠得不喝牛奶了,足可見謬論傳播的威力有多大。
說到底,老百姓想要了解養生知識是件好事,面對市面上林林總總的養生知識,我們究竟該聽誰的呢?下面給大家三個建議:
①看這個人目前的工作單位,想一下他的經濟來源。記得有次在報紙看到一則有模有樣的理論,我一細究卻發現沒有作者的介紹,網上對該理論的描述也大同小異,數據庫里更是查不到相關文獻,后來聯系了該報編輯才坦言那篇文章其實是她用筆名發表的,內容也是從別處抄來的…… 我們了解養生信息發布者的工作單位除了杜絕這種不負責任的現象以外,還可以判斷其是否受到某些利益團體的驅使。現在市面上有太多的理論其實是某些公司對其產品采取的營銷手段,有時“軟廣告”中被故意“部分隱瞞”的客觀事實足以誤導你得出錯誤的結論。相對來說,諸如衛生部、疾控中心、中國營養學會之類的政府機構、大的學術團體則較為中立,受聘的專家們愛惜自身聲譽,哪怕說“這個我不清楚”也不會隨口下結論的。
②看這個人有什么專業資格或者學位,研究方向?從哪個專業團體或者院校取得的此資格?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俗話說術業有專攻。拋開張悟本、馬悅凌這些“自學成才”的人不說,最近因為上湖南衛視被很多追求性傳播疾病的年輕女性所推崇的西木博士,其實專業是經濟學,這種“專業”得不是地方又有什么用呢?在美國,有名的“養生大師”大多具備注冊營養師(RD)、MD或者PhD的頭銜。在臺灣,沒有經過定期培訓和考核的任何人士也不能被稱為“營養師”,否則就違反了“營養師法”,這也是為什么林光常始終不敢稱自己是營養師的原因。即便是大陸營養業內,做實驗室營養檢測的專家不涉及臨床疾病,也是業內不成文的規矩。
③是否宣稱該方法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很多人不妨想想,假如這些“絕招”真的那么有效,還留著醫院做什么?現代醫學上要證明某項治療方案安全合理、行之有效,往往需要進行長時間、大樣本、雙盲隨機對照試驗,近幾年循證醫學的發展更是對疾病的治療策略有了更高的要求。而蹄筋湯這類“偏方”則往往鉆了人們貪小便宜,期待低成本、無副作用、出奇效的心理。拿飲食來說,一般認為絕大多數的食物其單獨都不具備治療作用,只有均衡合理的膳食結構才能夠為人體健康提供物質基礎,而張悟本之流動輒4斤綠豆、2斤長條茄子,林光常搞得紅薯價格瘋長的“食療方”不但不可能有效果,長期食用還容易導致各種營養素缺乏病,危害健康。
有位營養專家和張悟本前后腳上的湖南衛視的《百科全說》,她表示一聽張悟本講話就能判斷出這人一沒上過大學、二沒學過基本的生理知識,可各大電視臺還是會因為節目效果好而再三請張悟本去講座。我去年看過一期馬悅凌的節目,不到十分鐘就再也看不下去了,因為實在是錯誤百出,可還是有人效仿著吃生泥鰍直到吃出肝炎…… 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最根本的一點還是得平時多提高自己的科學素養,在聽到“簡單幾招有奇效”的“偏方”時多個心眼。要知道,媒體可能為了收視率故意裝傻,“專家”可能為了出名標新立異,作者可能為了稿費以訛傳訛,可我們必須嚴格對自己的健康負責,帶著懷疑的態度,以科學精神對信息加以甄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