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秋季要練吐音導引法里的“肺臟病功”。 所謂吐音導引法是專對某一臟腑發生病變后,運用吐音、意念、姿勢等進行導引,直接作用于患病臟腑,進
四是秋季要練吐音導引法里的“肺臟病功”。 所謂吐音導引法是專對某一臟腑發生病變后,運用吐音、意念、姿勢等進行導引,直接作用于患病臟腑,進行攻伐補瀉,其方法簡便易行,行之有效。
在秋天時,可多做吐音導引法里的“肺臟病功”,具體功法是:
姿勢:正坐法,兩腳分開與肩寬,腳踏實地,上身正直。散盤法,又分自然坐法(兩腿自然交叉盤坐)和將左足跟輕抵貼“會陰穴”,右足跟貼在左足“沖陽穴”兩種坐法。
握手法:金剛杵法。手印平胸附在“膻中穴”。
雙目垂簾。
運用意識與吐納導引:吸氣時默念“商”音,呼氣時念“?”音,體會音符波動、意守病灶或全肺(參考“心臟病練功方法”)。
收功導引:練功后就原姿勢,用兩拳反捶背脊的第三、四、五椎,左右交互反捶,同時叩齒相應各3~5次,可去肺臟胸臆間的疾病,對肺結核、肺氣腫,支氣管炎、哮喘等有一定效果。
五是起落呼吸操。 在《男子健美》一書里健到了“起落呼吸操”,認為此操是一種簡單易行而療效顯著的醫療體操,既適用氣管炎等疾病的防治,又具有一定的催身作用。具體的作法是:
準備姿勢:
全身放松,自然站立,兩腳開立如肩寬,兩肩自然下垂,意念集中于做動作,呼吸自然。
兩肩微屈,兩手手指自然張開,經前方上舉到頭上方,同時吸氣(兩臂一開始上舉到頭上方時,吸氣也告完成)。
在兩腳下蹲時,上體要保持正直,兩臂同時由上方隨下蹲沿頭,胸前方落到腿側,成自然下垂姿勢(下蹲、兩臂下落和呼氣三者要同時開始,同時完成)。
然后,兩腿起立,兩臂同時隨著經前方舉到頭上方,同時吸氣,這樣一起一蹲為一次,可做10~20次,依個人情況而定;次數過多,過分換氣,可能引起頭暈;做完動作時,感到清爽,算是適度。
上述動作做一個時期熟練后,可在蹲立時做左右轉體動作,即在起立、臂上舉和呼氣的同時,上體左轉或右轉,面向左方或右方。
起落呼吸操是全身生殖器皰疹和呼吸相結合的動作,要求做到緩慢柔和,呼吸細長均勻。本操有助于增強肺的功能和氣體代謝,以及加快血液循環,尤適宜于秋天鍛煉。
六是健鼻功。 祖國醫學認為,肺開竅于鼻,如《黃帝內經》里說:“肺氣通于鼻,肺氣和,則鼻能知香臭矣。”意思是,鼻的通氣和嗅覺功能,主要依靠肺氣的作用,肺氣和,呼吸利,鼻的嗅覺才能靈敏。若肺氣不足,鼻的功能減退時,即見嗅覺不靈,清涕自出。由此可見,肺與鼻關系密切,其原因是二者同與人體最重要的功能——呼吸有關,即肺能職司呼吸,而鼻又是呼吸之氣的出入通道。如果鼻的通氣功能受到影響,則將嚴重影響肺臟的作用。因此,在秋季宜多做些健鼻功。
《諸病源候論》里說:“東向坐,不息三通,手捻鼻兩孔,治鼻中患,通腳癰瘡,去其涕唾,令鼻道通,得聞香臭。久行不已,徹聞十方。”原文的意思是說,在向東坐定時,屏氣連做三次,再用手捻鼻兩孔,可治鼻中疾患,也可通治腳上癰瘡,還可法除涕唾,使鼻道通暢,能分辨香臭。長做此功,嗅覺可以聞達周圍遠處。《諸病源候論》里又說:“踞坐,合兩膝,張兩足,不息五通,治鼻瘡。”意思是說,蹲坐,合攏兩膝,張開兩腳,吸氣后屏氣,連做5次,可治療鼻瘡。
秋天常做上述健鼻功,有助于肺的呼吸功能正常。除此外,經常按摩鼻部也有好處,方法是用兩手拇指外側相互摩擦,在有熱感時,用手拇指外側沿鼻梁。鼻翼兩側上下按摩30次左右,接著,按摩鼻翼兩側的”迎香穴”15~20次(迎香穴在鼻翼外緣中點旁開0.5米,當鼻唇溝中)。每天摩鼻3~4次,可大大加強鼻的耐寒能力,亦能治療傷風,鼻塞不通。若能堅持于每天清早或傍晚時,用冷水浴鼻效果會更好一些。具體做法是:將鼻浸在冷水里,閉氣不息,少頃,抬頭換氣后,再浸入水中,如此反復10次左右。